承上一篇台北一日遊~走訪師大商圈~師大路&梁實秋故居,再去拍溫州公園旁拍加羅林魚木花,拍完已經快中午了,此時我也已經走到台大的附近,雖然肚子還不餓,但是急著要上洗手間,於是趕緊找個速食店來休息一下,在新生南路上剛好有肯德基,於是就進去坐一下,等小跟班來跟我會合。
速食店三樓的整面玻璃,可以把戶外的風景給一覽無遺。
本來是要跑到台大的門口拍大門的,但是在此偷懶一下,有拍這個台大的字樣就好!哈~哈~
若搭乘台北捷運松山新店線到公館下車,走3號出口就可以到台灣大學正門(新生南路和羅斯福路口)了。
在肯德基和小跟班一起吃完午餐後,我們先去其他地方逛逛,下午才從台大側門(舟山路)進去逛校園,但因為當時是邊走邊拍,比較沒有順序,於是在整理照片之後,決定從大門口附近的椰林大道開始介紹。
台大校園巡禮開始~~
台大正門進去後就是著名的椰林大道。
以前對它最有印象的是這筆直的椰子樹以及學生們騎腳踏車在其中,不過這天沒看到有人騎腳踏車。
台大傅鐘
傅鐘是國立臺灣大學的校鐘,也是該校象徵之一,位於行政大樓水池前和椰林大道之間,是為了紀念臺大校長傅斯年所建立。
1951年1月,臺大植物系柏銓提議鑄造紀念鐘,紀念傅斯年校長。1951年4月,臺大校務會議決議鑄造紀念鐘。後由兵工廠所鑄製。兵工廠在鑄製這口鐘時,鑄了兩口:除了傅鐘之外,另一口置放於國立成功大學校園之中。
傅鍾前面有水池以及花圃,環境優美,前方那棟紅色建築也讓人驚豔!原來那是台大的行政大樓。
行政大樓
行政大樓興建於1926年(日治大正15年)3月31日。1928年3月31日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後,該校舍繼續沿用,成為台北帝大理農學部、農林專門部辦公室以及本館。
1945年改名為國立臺灣大學時,因此校舍保存完善,便依然持續沿用直到今日,做為行政大樓,後方的理農學部生徒控所則做為第一會議室。已被列為台北市直轄市定古蹟。(取自於維基百科)
行政大樓為農林學校的主要建築,屬後期文藝復興,或稱新古典樣式的風格,正門為兩組兩兩成對兩層樓高的科林斯石柱利於入口兩側,柱頭以毛莨葉的蜷曲樣式覆蓋。
屋頂因為要配合台灣多雨的天氣而用黑瓦設計成日治時代常用的傳統外突的出簷形式,牆面以清水紅磚砌成,並以洗石子鋪面裝飾。與同為高等學校的臺北高等商業學校校舍相似。且牆體有凹槽,入口上方有弧形山頭,為西方古典建築風格常用設計。
迴廊
側邊拱門看出去的風景。
紅磚牆和拱門以及吊燈都很古典。
行政大樓旁邊緊鄰的是農學院<農業綜合大樓>。
農化系實驗室
當時看到這一棟房子的時候很驚訝!這外觀好像小時候的教室耶!沒想到台大校園裡面,竟然還可以看到這樣樸實的老建築。
木製的屋頂和樑柱都很有歷史了。
走在這教室的走廊上,感覺就像時光倒流~(哇!走廊上還有像理髮廳的霓虹燈,也太懷舊了吧!)
共同教學館
共同教學館是臺大學生們最常使用的教室。共同教學館興建時,保留了基地內的琉球松老樹,從教室的走廊上,可從各角度欣賞優雅的樹姿。(琉球松老樹因為當時太多人在旁邊,我就沒有拍它了。)
看到這爬牆虎攀爬整片牆壁,感嘆這生命力也太強了!
綠意盎然的建築。
這裡也是臺大校園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哦!
鹿鳴堂
舟山路上的[鹿鳴堂],外觀看起來感覺就是學校的大禮堂。
鹿鳴堂的前身是僑光堂,始建於1967年,為現代造型兼具古典傳統風格,反映當時台灣建築之特色。僑光堂原為行政院僑委會所使用,做為每年雙十國慶接待歸國僑胞的主要場所,直至民國85年僑委會遷出,才由台大接收使用。
民國108年,鹿鳴堂登錄為歷史建築。
本來想要把舟山路走完,但是當時假日來校園的人很多,所以我們就走小路,找尋我想要拍攝的建築物。
話說若從舟山路可以走到側門的基隆路,可以到我兒子讀的學校~台科大,所以此次就讓他陪我到台大校園逛逛,有人帶路就比較省時省事。
畫面再跳回到傅鍾的另一側~文學院。
文學院是椰林大道上的代表建物之一,看地圖旁邊緊鄰的是舊圖書館,也是一棟古蹟,可惜我當漏掉了,下次再去補拍。
文學院的山牆、拱門、車寄、規格化的開窗,牆上貼國防色的十三溝面磚(國防色係指先紅色再褐色,後期深綠色和淺綠色),原因是當時東亞局勢緊張,考慮防空故採保護色。
而室內天花板呈現半圓穹廬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柱子,充滿典雅氣息的環狀樓梯,歷史意義深遠(可惜沒有進去參觀)。
文學院已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文學院的側邊也是古色古香。
醉月湖
台大校園太大了,要逛完可以能要花上半天時間,因為當時一整天趴趴走,體力也快耗盡了,所以就專挑我想要看的地方,醉月湖就是我到台大想要看的地方之一。
通往醉月湖的路上有種植海芋耶~剛好開花了。
停下腳步拍海芋的時候,看到後方這一棟建築蓋的也很有特色。
看介紹說這棟為<博雅教學館>
建築外側的斜坡上有設計個花鍾,看那時鐘好像還滿準的耶。
四月份來此看到海芋花開,讓我想起陽明山竹子湖的海芋季,沒有機會去拍整片的海芋花田,在此遇到海芋也算是一種幸福。
雖然這邊的海芋沒有在山上的那樣充滿仙氣,但是白色的花朵和翠綠的葉子在校園中也很顯眼。
偶然與你相遇,就珍惜這片刻的幸福吧!
在此留下你優雅的身影,此刻就是永恆。
醉月湖
醉月湖過去稱為牛湳池,早期為瑠公圳的調節水塘;動物系漁業生物組曾經使用這個池塘,養魚做漁業實驗。歸還校方後,校方整理醉月湖周邊環境,增建拱橋、湖心亭,設計成一大二小、水深6M的三池。
好像每個大學校園必定要有個湖泊,所以我是第一次來台大校園,就要先找這個醉月湖來看看。
以前到湖心亭是要划小船過去的,現在沒了船,且禁止靠近水域以免發生危險。
醉月湖是一座生態池,池中有種植一些水生植物,也有許多魚類,生態還滿豐富的。
我們在湖邊逛了一下就離開了,在此幫小跟班拍個到此一遊紀念一下。
接下來憑記憶去找尋格友Allison說的圖書館。
眼前這林蔭大道很舒服,小跟班說來這邊騎車逛校園比較輕鬆,但是我就用雙腳逛比較習慣呀!哈~哈~
最後終於找到了我最終的目的地:社會科學院大樓(前方是辜振甫紀念圖書館)
社科院新大樓於2013年完工,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操刀設計,主要結構分為教育棟與圖書館棟。
教育棟外觀為傳統板子狀簡潔直接造型,並大量採用特級清水模建築工法,透過內、外部互相交錯的挑空區和公用平台,營造出自然採光、通風節的空間。
圖書館棟則是表達大自然繁衍生長的半透明空間,師生閱讀時宛如置身森林樹蔭下,周圍還有草地相伴,讓建築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圖書館命名為「辜振甫紀念圖書館」;為感謝政治系學長、國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介宙先生,西邊教學與研究大樓命名為「介宙樓」;東邊行政與研究大樓則由東和鋼鐵董事長侯貞雄先生命名為「頤賢館」。
剛到這邊的時候我就被圖書館外觀給吸引了,看那白色像水滴柱狀(樹枝狀)以及玻璃牆,在藍天下更顯耀眼。
圖書館側邊
建築物的下方有水池的設計。
這樣的設計還滿特別的!!
當下就在旁邊拍了不少照片,因為這裡最吸睛的設計是在館內,但是假日一樓閱覽室好像沒有開放參觀,我只好在外面多拍一些照片。
因為好奇心驅使,再加上有小跟班陪伴壯膽,所以我們就搭乘電梯到教育棟的三樓看看,沒想到這裡竟然有個空中花園,三樓挑高的開放式空間,高大的柱子,讓人彷彿置身在高架橋下呢~
(手機拍攝角度比較寬廣)
這裡真的是一處秘密花園,沒有很多遊客知道,可能只有來此上課的學生才會來這裡吧!
這樣挑高的空間,一點也不像在建築物裡面呀!
右側還有一個樓梯可以往上走喔~
在教室和花園的中間有一個休閒區,這裡有桌椅讓我們在此休息一番,坐在此處陣陣涼風吹來很舒適呢~
接下來就從三樓往下看往圖書館的風景,圖書館的屋頂有著人工草皮,一片片白色的色塊像雲朵,據說是伊東豐雄先生運用「設計演算法」創造出來的「衍生式樹狀」線條。
當時不知道是不是所佔的位置高度不夠高,沒辦法居高臨下看到整體的設計,此時只恨沒有不會拍空拍機呀!
在此只能左拍又拍,看能不能拼湊出完整的圖案。
圖書館側邊的邊緣,弧形像波浪型的樣子,比較吸引我的目光。
建築物上一圈圈圓形的設計,和地面上橢圓的草皮圖形互相呼應。
從樓梯高處再用手機來拍,看看有沒有不一樣,嗯~整片屋頂有比較完整了……
最後我沿著樓梯爬到最高處,發現這一個地方可以觀看外面的風景。
不過因為有植物擋著,所以只能遠觀。
透過玻璃往下看,發現從高處看到橢圓的圖案更明顯了。
橢圓形的草地好可愛呀!
社會科學院的教室採用清水模的設計,看起來很沈穩樸實。
走在樓梯往下望的風景也很棒!
站在樓梯望向空中廊道,感覺很特別!
邊走樓梯邊望向圖書館這一片綠色頂樓,試圖找出最美的角度,可惜技術不佳,拍不出完整的畫面。哭~哭~
忘了有沒有拍過這角度?冏~但這次是把後面那棟建築一起拍進來。
在此我們停留比較久,因為貪婪這清靜的空間和美景,可以輕鬆坐著吹吹風而且沒有人干擾,真的捨不得離開呀!在此也跟小跟班討論晚餐何處去,後來決定不想再走回頭路,因為我們已經沒力氣再走了,就在附近找家餐廳來吃飯,我再從科技大樓捷運站坐回台北車站,而小跟班則是租腳踏車騎回學校宿舍。
我們從辛亥路的側門離開台大校園,回頭看~這就是社科院西邊教學與研究大樓「介宙樓」。
台大社科院位在復興南路二段校門口旁,面對著辛亥路二段,距離文湖線捷運科技大樓站比較近喔~
這次終於完成了一份清單~台灣大學校園巡禮,雖然此次並沒有完全的收集到校園內的美麗建築,心想下次有機會再去補齊吧!
繼續延伸閱讀《校園系列》
<拍>台南東區.成功大學成功校區~本館,成大博物館/講堂,格致堂
<拍>台南東區.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日治時期建造的維多利亞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