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旅行的第二站是:台灣文學館。
從台南市美術館2館離開之後,沿著友愛街徒步走約5分鐘就可以到達美術館1館,若有時間可以繼續逛美術館,但我心裡想說之後再去,所以我就選擇到旁邊的台灣文學館參觀。
沿著孔廟旁的人行道漫步旅行也很愜意。(之前也曾記錄過孔廟商圈~逛逛府中街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順道去逛逛喔~)
友愛街上有許多特色的建築,這邊有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前面這一棟二層樓高的紅磚建築就是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原台南山林事務所)。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友愛街8-3號
歷史沿革:
西元1902年(明治35年),台灣總督府殖產部成立林務課,並且在台南成立樹苗養成所。
西元1925年,創建台南山林事務所,負責培育管理林產。
西元1942年,合併曾文溪森林治水所,改名為台南山林事務所。
西元2002年,指定為市定古蹟,並整修為台南市孔廟園區旅遊資訊中心。
西元2012年8月11日,山林事務所更名為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展出作家葉石濤生平、作品與相關文物,成為文學大師的紀念館。
不過當時看大門深鎖,好像也沒有開放,所以就只在外面拍照。
再繼續往下走,旁邊有一家天主堂,建築風格很特別。
天主堂又稱聖波尼法堂,建於1965年,為一採用中國宮殿式風格教堂。
台南市中西區友愛街10號
以下來自天主堂波尼法藝術文化中心FB的介紹
聖波尼法爵(S. Bonifacius)天主堂成立於1962年2月,當時租屋在永福路,因譯音之故,後來以「包你發」之發音為名。
聖包你發天主堂位於友愛街10號,1966年1月6日竣工祝聖啟用。
友愛街原做為「華燈藝術中心」使用的波尼法爵天主堂,經天主教台南教區整修後,以「波尼法藝術文化中心」重新開張,並同步推出「十字架」、「聖像畫 ICON特展」,延續「華燈」藝文傳道的使命,也為台南市增添一處了解天主教文化藝術的據點。
若沒有看到大門上面有天主堂的字樣,真的很難猜到這是教會場所。
武德殿
在葉石濤紀念館對面則是孔廟以及信義國小後方的武德殿(之前我也曾介紹過孔廟,忠義國小裡的古蹟~武德殿和神社事務所) ,不過當時沒有走到這後方,所以這次來補拍一下。
從友愛街拍武德殿後方,因為建築高大,只能取一景來拍。
這濃濃的日式風情,讓我們暫時不能出國也來解癮一下~哈~哈~
再沿著人行道走,就來到了美麗的建築面前,而前方就是台灣文學館了。
其實之前來台南旅遊就曾經過這裡很多次,但是都因為找不到機車停車格,所以就都沒有停下來參觀,還有一次走路來,剛好外觀在整修。
透過這次輕鬆地漫步,終於可以好好的欣賞這棟歷史建築的美麗了。
側邊的建築是一處公部門~文化部文化資管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再走過來這一邊,當時則是有一家咖啡店進駐。(不過現在疫情期間好像暫時停止營業了!)
街頭露天咖啡廳和紅色陽傘,看起來就很有異國情調。
文學館側邊,人行道上路邊有鳳凰花和高大的椰子樹陪伴著,這樣悠閒的環境感覺好舒服呀!
台灣文學館側邊的建築維修的很完整。
不經意看到這柱子裡面,竟然有著關於台灣味的詞句,果然是充滿濃濃的文學氣息。
遠看這圓形的屋頂,很有歐洲的宮廷風,這裡也是拍婚紗熱門的外拍景點喔!
從側邊一路走來就拍了不少照片,此時終於走到正門口了,真會拍呀!哈~哈~
站在前面慢慢地欣賞這美麗的文學館。(剛好拍到也來這裡拍照的遊客,有人物的點綴,畫面感覺更活潑吧!)
台灣文學館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台灣文學館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的國定古蹟,前身為日治時期台南州廳,落成於1916年,戰後曾為空戰供應司令部、前台南市政府。
其建築特色,立面外觀以磚造、石材、洗石子為表現,正面和兩側的衛塔構成古典平衡的建築美學,也是日治時期官式建築的特色,整體為歐日融合的建築,帶有歐洲城堡的氛圍,卻又融合日式的典雅。
這樣看也很美!(詞窮了)
門口有展示當時的展覽主題,等一下再去參觀。
繞到文學館的右側看看。
文學館兩側圓形的造型稱作衛塔。
兩側的衛塔,形成正面兩端的收頭,衛塔之上為圓頂。臺文館的衛塔圓頂一開始並非銅綠,是經過時間氧化上色,變成如此美麗。衛塔基座之上的第一層為平拱窗。
第二層在外貌所形成的三分之二圓,由五組方塊體疊砌柱分成四個開口部,每一開口部上由橫楣及拱心石與上部之裝飾構成。
衛塔三樓為閣樓,上承屋頂,二樓之方塊體疊砌柱亦往上延伸至此,上成楣樑,柱頭仿若托次坎柱式,但在柱心中央有突出之小渦卷裝飾。(資訊取自於文學館FB)
右後方有個後門,仔細觀察一下發現這設計真的很漂亮,在這裡拍婚紗照也很棒吧!!
在草地旁的廣場有座雕刻藝術品,後方鳳凰樹下的建築正在整修,不知道之後是什麼單位?
繞到文學館正後方,才發現他們還有一些新建的空間可以充分利用,若要辦公大部分都是從後方進來。
大致上都把文學館四周看了一遍,現在就進入主題,進門看看囉~
因為防疫期間,所以進門還是要實名制以及量體溫和消毒,所以就快速通過門口。
走進文學館之後,定眼一看,發現裡面的建築維修的很完整,也有增蓋一些遮棚,串聯舊建築和新建築的空間。
抬頭往上望,觀賞這歷史古蹟。
紅磚建築是歷史的見證。
前方有個中庭廣場。
據說中庭在假日時會辦一些活動,旁邊的桌椅提供遊客閱讀或是休息。
第一次看到公部門的休憩空間有這樣的服務,若旁邊有提供茶飲,感覺好像來到茶藝館了。哈~哈~
這長方形的草蓆椅子,看起來好舒服涼爽,讓人好想躺著休息喔~
高挑的空間沒有壓迫感。
從另一個角度看過去,可以看到中庭的設計,靠近窗戶邊空間就比較明亮。
在一樓左側的空間,有一個主題展。
當時展覽的大部分是介紹1949年,台灣戰後移民的文學作家以及他們的手稿。
但我對文學作家比較不熟,所以就快速地逛過去。
我對這邊的明信片還滿感興趣的。
手繪的明信片看起來就很值得收藏。
在一樓另一側是日本人佐藤春夫在1920台灣旅行的文學展。
佐藤春夫內心裡似乎住著一尊中國文人的老靈魂,他不只傳統書畫詩酒,還與現代作家魯迅、田漢、郁達夫都有交往。
PS.其實我對他也不熟,所以也是走馬看花,看過就忘了~回來之後才在網路上搜尋認識一下。
步上這ㄇ字型復古的樓梯上到二樓參觀。
二樓空間,正中間天花板有圓形的造型和吊燈,展現古典大氣。
慢慢地沉浸在這安靜的氛圍中,品味生活小日子的幸福。
參觀完文學館之後,心裡彷彿也感染了滿滿的文學氣息。哈~哈~
在文學館側邊還有一棟很特別的建築,據說也是一棟市定古蹟,之前也是只有經過,這次終於有機會來拍它了 。
原合同廳舍
它就是建於日治時期的合同廳舍(意即聯合辦公廳舍),建築的高塔在1930年落成時稱為「火見樓」,是當時台南市區中最高的建築物,在當時幾乎全為木造房屋的市區中顯得格外重要,可以隨時監控著市區內火災的發生。
這棟大樓在這湯德章紀念公園圓環旁,所以當車子行經圓環的時候,就一定會看到這棟特別的建築,但是卻不能隨便的停下來看。
此時站在文學館前面的人行道上,才能好好的來觀賞這棟歷史建築。
高塔上方的時鐘應該有準確吧?!
廳舍內右側原為派出所、女警隊、少年隊使用空間,市府消防局整修為消防史料館。
在這拱型的大門進去,裡面應該就是旅遊服務中心,當時不知道裡面有沒有開放,所以我就沒有進去了。
看完這些古蹟之後,接下來繼續府城漫遊~
繞到文學館後方,是中西區的圖書館,因為我的機車放在友愛街,所以就繞到旁邊的小路出去,意外看到這裡有一家重慶寺寺廟。
重慶寺
重慶寺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4月26日公告為歷史建築。為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該寺最初屬於禪宗臨濟宗,但現在則變成西藏密宗噶舉派(白教)的分院。
重慶寺的大門上方屋頂很有中國廟宇的特色,燕尾翹的好高呀!!
因為只是路過隨手拍並沒有進去參觀,回家之後查詢一下,才知道原來重慶寺也是歷史悠久的古廟,可惜沒有進去參觀。
重慶寺前的道路,古稱「重慶寺街」,戰後編為中正路5巷至今。
走在這小巷弄中,看到遠方有一個很顯眼的黃金觔斗雲。咦~跟之前在日本看到的很像耶~好懷念上次去日本旅遊的時光呀!!
放上之前在日本拍的照片和文章~日本淺草住宿Dormy Inn Express房間可賞晴空塔,隅田公園是不是很像呢?
喜歡在這種小巷弄中尋寶的感覺~
看到綠意盎然的公園,後來才知道這是葉石濤紀念館西側,沿建築線約二米高圍牆,東側是國立台灣文學館,北側乃中西區圖書館,三者共同形塑出中庭。
園內綠草如茵,植有喬木數株,其中兩株約莫三層樓高南洋杉,概於民國40年(1951)栽種,歷經多年風雨考驗,兩樹相距約三公尺,且同時向右彎曲,有緊緊相依之勢,在鄉里之間傳為美談,稱其為「夫妻樹」。
以上是爬文時得知的資訊,可惜當時好像沒有拍到那棵夫妻樹。
此時從巷子走出來了,若要從這裡開始去散步也可以喔~
在台南市裡面有很多這種<府城歷史散步>的牌子,大家可以一一去收集。
後記:從美術館2館開始走訪這一區,沿路有孔廟,武德殿,重慶寺,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在前面還有台灣文學館和合同廳舍....等等古蹟建築,這一趟真的是滿滿的收穫呀~
若想要繼續看台南還有哪些景點?先請參考我這一篇<遊台南>大台南好好玩~台南景點一覽表(2021/07/10更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