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拍到這張小人物的特寫照片,讓這個老聚落社區更有故事性~
『水碓聚落』是我最近才知道的一個社區,起因是看到小孩的國小六年級社會課本,剛好在介紹台灣具有歷史足跡的地方,台北市有寶藏巖聚落、北投溫泉博物館,台南有321巷藝術聚落,花蓮縣有林田山林業聚落,而台中市則是<水碓聚落>;社會課本上寫著:水碓聚落在都市中完整保留台灣早年村莊巷弄的風貌,還有一座城市中罕見的平地原生森林.....居住在台中這樣久,竟然不知道有這樣的一個地方,真是汗顏!所以馬上電腦搜尋一下地址(原來在楓樹里而已呀!這就簡單了!!),隔天立刻啟程去尋找這個歷史悠久的社區。
地圖示意圖~
若從環中路往建國路走的話,快到永春東三路的時候,會先看到水碓巷就可以轉進來。(路很小,我不確定有沒有指示牌,因為我是從永春東三路那裏走過來的。)
看到路邊的荔枝園,很難發現這裡還有甚麼聚落吧。
剛走進這巷弄裡,是先看到鐵皮屋工廠還有一些廢棄的木棧板,再走進去才開始看到比較老的建築喔。
不經意看到路邊有一盆漂亮的菊花和一隻小貓,就先來拍它們啦。
水碓聚落裡最特別的是這裡有很多保護級的老樹木(被標示),不能任意砍筏和破壞,否則則依法辦理。
開始看到這裡已經有一棵老樹了喔~這是編號034的樟樹。
在一戶老宅前面,這一棵龍眼樹的樹幹身形還真是特別!
<述先堂>
這戶老宅看起來好像已經是變成廢墟了。
門前的圍牆依稀還可以看到土磚塊砌成的,很有歷史性。
走進這家的庭院往內看,左右(護龍)兩邊還有人居住,只是中間的正身建築物不見了。
老房子雖然有一半已經凋零變廢墟了,但是還是有一角落綠意盎然,有一些花草和菜園,竟然還有一棵釋迦樹!
在這小巷裡藏身一大片農田,而且遠處看到這裡有一大片的樹林,只是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平地原生森林?
旁邊的稻田剛好現在是休耕中。
居住在這邊的老人家還是喜歡自己種菜,每天在田園走動也可以活動筋骨。
水碓聚落網路上的圖片參考(可是現在去已經找不到這裡,好像被建設公司圍起來預計要蓋房子!!好可惜,也很悲憤呀!!)
再往裡面走就又可以看到一棵龍眼樹,這棵其實就是水碓聚落裡的迎賓樹喔。
水碓迎賓樹~
再往裡頭走,可以看到廣場旁有一小涼亭名為<水碓放送頭>,是當地的公告欄。
一大早這裡都沒有甚麼人煙,住在這裡的人口數好像不多,很難想像這裡是在台中市,反而像在鄉下的一個小角落呢~
喜歡看這老屋旁,還有大樹遮蔽天空的感覺。
馬拉巴栗也是這裡被保護的老樹。
這一棵枯樹樣子,不難想像這已經是高齡的樹木。
<繩繼堂>
最先知道這水碓聚落裡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就是這繩繼堂,因為這是在清朝康熙年間武將劉源沂最先在此定居<水碓>,才開始有了這樣的一個客家聚落。詳細情形請看水碓聚落的介紹,我就不再敘述了。
大門
走進這崇遠居之後,進去瞧一瞧吧。
進去之後右手邊有一牆壁被漆成綠色的房子,看來這裡是鄰長的住所。
門前有一個石臼很特別。
這紅磚屋通到另一棟房子的空間去,我就不敢亂闖了。
引述水碓聚落裡的介紹:
依耆老劉林玉阿婆口述,劉氏公廳(繩繼堂)年代約150年,民國24年中部大地震隔年翻修一次,將燕尾屋脊整修成一般式。民國56年翻修屋頂為紅薄瓦;民國75、77年翻修屋頂為水泥瓦,見證了臺中市客家福佬化與現代化的變化過程。
大廳前門還有一棵高大的含笑花。
這是一棟古厝還有祖先牌位供奉其中,不像其他一些古厝耗資巨額去整修,依舊保有純樸的味道。
走出繩繼堂之後,接著再到附近的房子看看吧。
我是之前騎車到永春東三路,在水碓橋上拍照拍完之後才走過來水碓聚落。
(水碓橋的對面有一條小通道,可以通到社區的廣場)
說明一下:在這社區的中間是有比較大的廣場(繩繼堂正前方),這樣的空間比較明顯,才知道原來這裡就是水碓聚落ㄛ。
看起來是很傳統的一個老社區。
隨拍旁邊一個空地,一個枯木還有盛開的雞冠花。
社區裡唯一比較多人居住的一個小巷弄。前面的一排大部分已經翻修過,而後面的一排則可以看到建築物比較原始的風貌。
小巷弄中可以看到這些紅磚牆跟木窗,還有斑駁的牆壁裡,依稀還有土牆的蹤跡。
無人的巷弄我靜靜的在此拍照,而老舊的紅磚牆和大樹,感覺好像時光倒回幾十年前的時光。
當然在此讓我遇見了首圖那位老人的身影,讓人印象深刻。
不經意被我發現這紅色的大鐵門沒有鎖住微微開著,讓我好奇的往裡面走去,哈~哈~原來這就是在網路上看到介紹的自然家屋體驗生活的地方,還好被我找到了。
水碓自然家屋介紹
在地方人士與文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水碓聚落不只是個文化記憶,而且是客家原民生活的真實呈現;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總幹事江慶洲說,到此一遊,可體驗伙房大灶取柴生火,睡在土角房的通鋪,還能走入百年古道,極具深度的文化旅程,讓來過的大、小學生和民眾都著迷不已。
來水碓聚落體驗,最特別的經驗就是烹煮,這裡沒有供應餐點的餐廳,但開放伙房,讓參與者自己下廚煮一餐,食材可自備或代購。從撿周邊的竹枝、稻草做燃料,在大灶生火,到自己炊煮都要DIY,對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全新體驗。
庭院裡有一棵老蓮霧樹。
由內往大門看過去。
自然家屋裡面的情形。
看到這樣的土角厝,讓我想起小時候也曾經住過這樣的房子。
以前房子的側邊都會再蓋一間小小的空間,來養豬或是雞鴨等等的牲畜。在中間的空間則是開放式的廚房,有一些老舊的菜櫥以及桌椅。
大樹下的這一個鐵馬也是小時候的記憶。
(因為是誤闖進去這一個空間不敢停留太久~呵~呵~要參觀這裡可能要先預約吧?不過還好有偷窺了一下,不然可就空手而回了!!)
接著再繞到最後面的一個空間來看看。
又有一棵老樹 破布子
大家看這一面牆壁,有沒有看到很特別的一個地方?
就是這一個啦!猜猜是甚麼?
答案揭曉:原來就是<窗戶>,用稻草編織而成的遮蔽物,可以當成窗戶來遮風避雨,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呢~
打開後,偷窺到自然家屋裡的情形。
在這裡感受到濃濃的一股寧靜鄉下氛圍,感覺好像回到我的老家。所以就歡喜的隨處拍照,跟大家分享這裡的美好。
終於把這水碓聚落繞完了一圈,不知有沒有全部逛到,不過至少已經有八成多了吧。
因為照片太多了,所以就廢話少說,大家有機會再親自去看看吧!
離去前在永春東三路的楓香大道前,再來拍一張路口的一個裝置藝術。
下一篇再來帶各位去楓樹社區走一走。
交通位置:
聚落位於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環中路五段與永春東三路交接處,臨南屯溪。
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水碓巷10號
欲開車前來水碓活聚落的朋友們,
車輛請停至環中路五段或永春東三路旁,徒步進入聚落。
搭乘公車的有 台中市公車 54、26、70路線可在鎮平環中路口下車!
您也可以騎乘自行車,
在南屯溪畔(永順路以南)兩側的自行車專用道上。
延伸上一篇文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