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街A1

話說台北的迪化街是有名的年貨大街,住在中部的我卻還沒去過,於是就趁這次到台北之時去大稻埕迪化街看看。

迪化街1

初訪時間:2017/04/02

前一晚我從淡水坐捷運到中山站,走南京西路,入住在這附近的一家旅館,本想入住當天去逛逛<寧夏夜市>,可惜當天太累了走不動,一到旅店就累癱在床上了,連晚餐也沒有吃~哈~哈~只好在隔天要離開時經過入口處拍幾張。

迪化街3 


南京西路附近有許多飯店和旅館,是一處停留在台北住宿的熱鬧地方。

迪化街2

 

白天遠看整條街道,看不出夜市的繁榮景象,應該晚上才會比較熱鬧些吧?

迪化街4

 

在離我住的旅館附近,還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建築<大千百貨>

迪化街5

日治前期,這裡原是總督府專賣局的煙草倉庫平房,拆除後,1928年改建為三層樓、五坎進的氣派建築【亞細亞旅館】,訴求精緻低廉,一泊兩食兩圓起,較之站前最高級的鐵道飯店一晚二十圓,可謂平民消費,經常一房難求甚甚至後續增租附近樓房擴大營業;但開張三年便遇上經濟大蕭條,生意一落千丈,店主付不出租金鬧上法院而結束營業,自此這裡便常因產權爭議、租金紛擾云云,多次易主轉讓...,在此不作細考。

直至1970年4月17日,【大千百貨】浩浩蕩蕩地開幕了,光復初期,延平北路為台北市最熱鬧的商店街,附近銀樓、布行、糕餅店林立,老台北人要採買嫁妝及舶來品,總是第一想到這來,熱鬧不下於今日東區,盛極一時。

迪化街6

迪化街7

氣派的五坎式大型街廓建築,簡潔的現代主義形式,日治時期的古典對稱立面山牆,使用了TR紅磚、黑瓦與磨石子等元素;五十公尺的店面,聘請了三百多名員工,並從日本引進台北第一座、當時仍罕見不已的電動手扶梯,吸引了不少中南部的民眾特意北上參觀,可說是當時全台灣最時髦的百貨公司,遠遠的便可看見長長的排隊人龍。

迪化街8

迪化街9 

大千百貨可說是台灣本土自營百貨的鼻祖。但隨著商圈轉移,大稻埕沒落,百貨風光也不復存在,大千約於1990年歇業,短短二十年,滄海桑田;2005年方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修整至今,不知何時再放光彩呀?

在台南也有一棟舊時的百貨公司被整理後重新大放異彩<遊台南>夜拍林百貨~台南最早的五層樓仔電梯百貨公司 ,不知道這邊的大千百貨會不會有集團接手來改造呀?

迪化街10

 

接著再沿著南京西路一直走,就可以看到迪化街路口了,這路口有一間蕾絲的專賣店。

迪化街11

 

看到這些蕾絲好漂亮!讓我感覺回到小時候小女孩喜歡蕾絲裙和蕾絲髮帶的時光,不過以前我們家境是買不起這漂亮的蕾絲,只能幻想而已啦~

迪化街12

迪化街14

 

南京西路和迪化街路口。

迪化街13

 

什麼是一日雙塔呀?原來是騎腳踏車從塔城街到塔悠路呀!不用像柯市長那樣耗費28小時走雙塔啦!

迪化街15

 

「北市雙塔」全長距離6公里,東起大稻埕出發,途經霞海城隍廟、永樂市場、迪化商圈,經過車水馬龍的台北圓環、南京西路商圈、林森公園,再行經小巨蛋到達基隆河畔,號召民眾用雙腳慢速欣賞沿途風景與人文,不須南征北討,只要「東西縱走」,跟著手機app路線,用慢一點的步調,挖掘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城市故事與面貌。

map  

 

我不習慣騎腳踏車這樣跑,還是用雙腳來遊走這些小巷弄吧!不過真的要有一雙「健腳」才行!

迪化街16

大稻埕雅稱稻江、稻津,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而得名。

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

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

迪化街18

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資料來自於維基百科)

大稻埕行政區歷經歷代改革後,現在已變成一個地名而不做行政名稱了。1945年中華民國管轄臺灣,大稻埕劃屬於臺北市延平區。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1990年延平區與建成區併入大同區。

迪化街19

 

永樂市場位於大稻埕商圈內,起源於日據時期日本人將大稻埕改名為「永樂町」,並開始進口大量的印花布,讓大稻埕成為台灣最大的進口布料批發地,更奠定了日後永樂市場成為全台最大布料批發零售中心至今。即使布作工業逐漸式微,但永樂市場的地位依然屹立不搖,2010年台北市將永樂市場正名為「永樂布業商場」。

迪化街20

永樂市場是全臺的大型布市,各式花樣美麗、質感精緻的紡織布匹,令人目不暇給,可見民間市集的蓬勃生命力。

迪化街21


改建後的永樂市場看起來很新穎和乾淨,裡面還有大稻埕展覽館。

迪化街22

 

永樂市場旁還有一個歷史悠久也很靈驗的台北霞海城隍廟。

迪化街23

 

在過年過節期間,虔誠的香客更是把前面的小廣場給擠得水洩不通。

迪化街24

霞海城隍廟廟地十分狹窄,面積約只有46坪大,卻是大稻埕一帶地區的重要民間信仰中心,與法主真君廟、慈聖宮媽祖廟合稱「大稻埕三大廟」,也是大台北相當重要的廟宇之一。

一般來說,霞海城隍廟所屬宗教應為道教或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城隍信仰,屬多神教。該廟除了主祀霞海城隍外,也旁祀城隍夫人、月下老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八將、馬使爺及義勇公。另外,該小廟現容納有600多尊各式神像,也是該廟的特色之一。

迪化街24-1

 

在迪化街除了有名的年貨大街可以逛之外,我一半時間也都流連在街上欣賞這些繁華的老屋造型。

迪化街25

迪化街34

 

這一天是假日,下午逛到傍晚時刻,越晚感覺越多人潮湧進來,畢竟大太陽逛街確實是很累!還是氣候涼一些再來走走。

迪化街27

找了很久才看到《屈臣氏大藥房》

屈臣氏大藥房位置在永樂商場對面的斜角,剛開始我找了這一棟建築物很久都沒看到,原來我是站在它的走廊上,根本看不到外面的招牌啊!呵~呵~

迪化街28

 

走到對面才可以清楚看到整棟建物的外觀。

迪化街17

迪化街這間屈臣氏大藥房所在的樓房是由李俊啟興建於1917年。

生於1883年的李俊啟在年輕時由彰化縣溪湖搬遷到員林,在員林開設「德壽堂」,從事藥材生意。邁入而立之年後,李俊啟轉往台北大稻埕作生意,並取得香港屈臣氏在台灣地區的代理權,於1917年在台北市迪化街開設「屈臣氏大藥房」,以批發進口西藥為主,主要代理英國史谷脫(Scott)魚肝油。

迪化街29

迪化街30

 

在2011年世代群文化選擇在屈臣氏大藥房成立一個文化聚落,叫做「小藝埕」。

迪化街30-1

世代群團隊在此之後先後又設立民藝埕與眾藝埕,管理方式是由世代群與各創業團體共同經營管理,而其中小藝埕與民藝埕則必須環繞著大稻埕文化及其相關傳統產業相關,如:茶葉、布、中藥、戲曲、建築等,將傳統產業用文化、設計、生活美學的方式呈現,讓大家看見新的大稻埕的時代意義。

有時間可以在小藝埕裡面慢慢來欣賞,2樓還有咖啡館可以逛。

迪化街31

屈臣氏大藥房的地址

迪化街32

 

《大稻埕故事工坊》

迪化街26

 

大稻埕故事工坊裡面有《大稻埕遊客中心》,若有什麼疑問和諮詢可以進來詢問一下。

迪化街33

 

這裡也有郵局,看起來還是保留原有的建物,沒有改裝還不錯。

迪化街35

 

在走廊看到這一項手藝好特別哦!用刀背來改善疲勞,可惜我不太敢嘗試。哈哈~

迪化街36

 

網路上查到這邊有許多咖啡店還不錯,如這一家<福來許咖啡館>

一樓是吧檯和開放式廚房,二樓是藝廊和簡餐用餐空間,三樓是私廚和甜點工作室以及藝事空間。不過真的喝不下,所以就經過時拍拍照而已。

迪化街37 

 

JIIA家烘焙手作餐館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12號

迪化街40

「JIIA」是商界名人陳敏薰胞弟陳建瑋創立的品牌,以做給家人品嚐的心來製作料理,使用好食材,注重天然原味不添加,原為網路人氣宅配烘焙名店,今年在迪化街開立了實體門市,供應歐式現烤麵包及現場製作的美味餐點。

看到這烘焙有得到獎項,感覺還滿威的!門前販售的麵包和糕點讓人也很心動!不過這次我只是來純逛街、所以要等下一次有機會再來時再品嚐。

迪化街41

 

迪化街38

 

看到滿街的南北貨和乾糧,讓人看到眼花繚亂,迪化街真的是購物的天堂呀!

迪化街39

再看下去我都要棄守了!於是看到一間佈置很雅致的店面走進去欣賞一番,免得要掉入購物漩窩中 。

<民藝埕>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7號

迪化街42 

 

民藝埕是一棟三進古厝。一樓第一、二進  為亞洲陶、瓷、民藝品賣店「陶一二」,一樓三進  為咖啡小酒館「Le Zinc 洛」,二樓為茶屋「南街得意」。

迪化街51

迪化街43 

迪化街44  

 

民藝埕文化街屋

迪化街45

 

看到這個海報才想起這裏有一家<菊元百貨>,也是一棟古老的百貨公司,當時有請願活動,應該是希望被保留以及活化空間,只是不知道成功了沒?

迪化街46 

 

這種舊式的街屋屋身很長,所以中間走道還有透光的空間,讓陽光透進來以及讓空氣流通。

迪化街47

 

走到最後面是一個小酒館,布置得很有文青味道。

迪化街48

迪化街49

 

也可以從這屋後的大門進來,後面也是另一個小巷弄,可惜我沒有逛到那一區域。

迪化街50

 

接著再到外面看看~

迪化街52

 

迪化街許多房屋還有保留著日治時代的巴洛克繁複的立面造型。

迪化街53

迪化街55

 

仿巴洛克時期此時期風格多出現在日治早期,使用材料多為清水磚造,開口部位多以拱圈處理,有較多繁複之花綵裝飾,呈現出巴洛克獨特之浪漫情調。

迪化街56

過渡期此時期風格多出現在大正年間及昭和初年,多為簡約後之折衷風格,但依舊可以看出古典元素。

迪化街57

迪化街60

迪化街61

 

時值歐洲盛起的現代主義運動,對1920年代的日本與臺灣發生了明顯的影響。此風格時期為日治後期之昭和年間,多出現簡潔之形式或折衷風格。

迪化街54 

大家都知道迪化街大部分都是販賣南北貨,南北貨交易的旺季在春節、端午與中秋等季節,尤其是春節的「年貨大街」活動,更吸引大量辦年貨的人潮。

還有這裡也是中藥批發集中地,大稻埕地區所販售的藥材最初由南北貨業者兼帶而來,後因藥材種類繁多,需要專人判斷藥材品質的好壞,便與南北貨分開,另外由香港、上海、日本與韓國等地進口。

因一個合格的藥材專家養成不易,造就中藥行「師傳徒,父傳子」的傳統,而許多學徒學成後,又再附近租屋開業,使中藥行逐漸聚集。日治時期已是藥材的主要批發地,但零售的藥行並不多。戰後經過長期發展,目前聚集一百多家中藥行,其中90%是批發商,成為臺灣最大的藥材批發中心。

中藥行店面為吸引顧客上門,將果餅與補品放置於門邊,藥材禮盒與珍貴藥材陳列於玻璃櫃內。

迪化街59

 

放眼望去都是蔘藥行。

迪化街62

迪化街63

不過對於這邊賣的高檔貨人參或是燕窩,我也都只是外行人看熱鬧而已,口袋不深不敢踏進去~

迪化街64

 

這一棟古厝有高高的羅馬柱造型還滿特別的,比較有西洋風格。

迪化街65

 

經過一堆中藥店後,突然看到有家店面是販賣傳統手工藝品可以進去參觀,於是就去走一圈看看,其實我不敢亂拍販賣商品,就只有拍這邊的建築。

迪化街66

迪化街67

 

走到最後,來到<林五湖祖厝>參觀,這裡也是遊客最多停留的地方。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56號

迪化街68

《林五湖祖厝》平日可自由參觀第一進和天井;專人導覽時間為每月第一、三周六14:00∼16:00,第二、四周六10:00∼12:00,團體可事先聯絡林家家族代表林正欣(02)2944-7716、0912-726-516

迪化街69 

一八五一年(咸豐元年),同安人林藍田從雞籠(基隆)移居大稻埕,於中街(今迪化街一段)建築店舖三幢,店號「林益順」,與大陸從事貿易,這是大稻埕第一坎(間)店。

其後由林江於建築物第二進開設林五湖命相館,經營多年直至今日(今已遷離),為當地所人人所熟知。

迪化街70

 

這裡是在林五湖祖厝第一進的空間,是賣茶葉所在「臻味茶苑」。

迪化街71

 

櫃子裡整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茶種,若想要購買還可以在這裡先試喝看看再買。

迪化街72

迪化街73

 

這裡的茶葉也有得獎喔!

迪化街74

 

當時不知道誰哪一位大師在這裡寫書法?拍照的時候可能去接待客人了,所以我才敢對這著這些拍照,這些書法張張都寫得很有味道耶~

迪化街75

 

這樣的畫面很有中國味!

迪化街76

 

看樣子應該是呂禮顯先生寫的。

迪化街77

為了配合這間一八五一年(清咸豐元年)興建的閩南式街屋,以及呼應大稻埕因茶葉而興盛的歷史,臻味茶苑特地找來好幾個裡面還有茶葉的老茶箱,有清朝從福建運到台灣來的,有日治大正時代獲得茶葉比賽第三名的北埔烏龍,還有民國六○年代新芳春茶行的包種茶,再加上幾件老櫃子、老桌椅,十足復古情懷。

迪化街78

 

 

古厝二進的空間是主人家的私人住所,所以不能隨意走進去喔~

迪化街79

 

很喜歡這樣老厝的空間。

迪化街80

 

之前看公視《浩克漫遊》有介紹,在大稻埕有一些古厝:如陳天來故居,李春生紀念教堂,林臨秋故居....但是我只找到陳天來故居。

迪化街81

 

位於貴德街73號的陳天來故居,即是昔日的「錦記茶行」,這棟仿巴洛克風格的3層樓建築物興建於西元1920年,1樓為交易空間,2樓為茶商招待所,3樓為住家之用,外觀氣派、歐式風格,建築體分為中央主體與兩側衛塔,主體上有垂花、拖架等裝飾,還有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結構,十足浪漫情調。過去是大稻埕茶商固定聚會品茗、遠眺淡水河碼頭的招待所,名聞遐邇。

迪化街82 


不過在大白天來看這一棟昔日的豪宅卻讓人不敢停留太久,可能是因為現在沒有人居住,又加上有一點灰暗,所以有一點怕怕的。

迪化街83

從陳天來故居的巷子走出來,就可以看到車水馬龍的環河快速道路以及大稻埕碼頭五號水門 。

最後以路口的這個雕塑品來做結尾,原來這是埔里藝站埔里傑出雕塑家陳石年先生的作品<大稻埕之春>,台北市政府永久典藏、台北市西北區扶輪社捐贈。

迪化街84

不經意的一個拍攝,竟然就讓我拍到我們埔里的藝術家作品耶~(當時拍攝時都不知道)只能說網路實在太厲害了!google一下就馬上明瞭了,而且意外得知他的妻子王昌敏也是我國中的美術老師,更是我國小同學的阿姨~只能說是世界真小~不過說了這麼多,我對陳石年先生還是頭一次認識呀!

 

呼~終於把最艱難的迪化街介紹給完成!灑花!!但其中大部分都還是要查資料來輔助,不過這樣邊看照片邊查歷史,也讓我上了一課,對大稻埕的歷史認識更多了~

arrow
arrow

    阿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